[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方教授来我系做报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2-18浏览次数:92

 

2010年12月13号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方教授在物理系做了一次报告,方海平教授于1985年山东大学学士、1994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2002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近年来侧重纳米生物学和理论物理学的交叉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纳米尺度水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启发的物理和应用研究系列工作已发表在《自然》子刊—《自然•纳米技术》(2007)、《美国科学院院刊》(2007、2009)、《物理评论快报》(2008、2009)、《美国化学会志》(2005、2009)、《德国应用化学》(2010)等国际权威杂志上。《自然•纳米技术》的“新闻和评论”栏目刊发文章专题报道其工作。工作还被英国的《新科学家》、《化学世界》、《自然•中国》等国际著名期刊和网站报道。应邀在国际学术期刊J. Phys. D: Applied Physics写主题综述来系统阐述纳米水通道的物理、生物特性和应用前景。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学科带头人。
 
本次报告的主题是: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一种典型蛋白--WW结构域与不同尺寸的单壁碳纳米管相互作用的过程。模拟显示单壁碳纳米管能插入到蛋白质的疏水核心中,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破坏蛋白质的天然态结构,屏蔽了对配体的结合位点,阻碍配体与蛋白质相结合,表现出疏水纳米颗粒的一种可能生物毒性。另外,生物系统的信号传递是在纳米尺度开展的。当尺度小到纳米或分子级别时,由于热涨落和纳米之间的距间信号相互干扰,准确的分子层次的信号传递、转换和放大常常是非常困难的。方教授报告内容丰富,同学们听得认真。报告结束后,几位研究生和老师同王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